简客留学网 移民政策 书面报告范文 书面报告范文图片

书面报告范文 书面报告范文图片

书面报告范文图片

文/钱江

毛泽东题写的“人民日报”四字报头1947年3月,在党的中央机关撤出延安的同时,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停刊。

1948年6月15日,华北《人民日报》的创刊填补了《解放日报》停刊后中共中央机关报出现的一年多时间的空白。

委托华北局办“大党报”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举行会议。

毛泽东在提交的书面报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

”为了加强中央对全国各战场和各解放区工作的统一指挥,1948年1月7日,毛泽东起草了建立请示制度的指示,要求各中央局和分局书记、各野战军首长,每两个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综合报告,作战方针必须随时报告。

毛泽东还决心恢复中共中央机关报,把中央的声音及时地传送到各个战场。

当时,华北两大解放区正在酝酿合并,这为创办中央机关报提供了极好的契机。

1948年2月16日,在河北平山县的刘少奇致电彭真、聂荣臻、薄一波并报中央,提出了合并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建议。

他在电报中说:“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区的分界线,原系被敌人封锁分割,故我们不得不打破地理、历史及经济诸条件,而依照敌人的封锁线来划分我们的行政与工作区域,这是正确的。

但是自正太、德石两路及石家庄元氏之敌被完全消灭以后,两区分界线的客观原因与必要,即已完全不存在。

”1948年2月20日,毛泽东复电刘少奇,就合并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的建议回答说:“提议中(央)工委召集彭真、聂荣臻、薄一波、陈毅、邓子恢、康生、饶漱石到中工委所在地开会,讨论你两区合并的提议及支援整个南线北线的财政、经济、军工干部,成立华北局机构,成立大党校、大军校、大党报诸问题。

”这里所指的“大党报”,即指能够指导全局性工作的中央机关报。

根据毛泽东的复电,中央工委于2月21日发出会议通告。

3月3日,刘少奇主持中央工委会议,与会者一致同意合并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中央局,成立华北中央局。

刘少奇在会议上说:“成立华北局不是临时的,而是一直到全国胜利。

中央要吸取这种太平区域的管理国家的经验,以便将来管理全国。

”按照这个设想,即将创办的“大党报”也是为不久后掌管全国政权而准备的。

作为对中央工委会议的回应,毛泽东于3月7日以中共中央名义致电中央工委,其中有一段专门谈到“大党报”:“华北局成立后,大党报应是同时代表中央和华北局的报纸,由中央负责,集中新华社、人民日报、晋察冀日报在一起,有条件办一个较好的报纸。

拟由中央会同华北局规定方针及计划,交华北局办理较为适宜。

”在这个电报里,由华北中央局领导“大党报”的格局清晰可见。

当时,中共中央领导机关正转战陕北,还没有设置“中央财政”,经费尚无着落,自然谈不上办报发行。

而此时的华北局已有稳固的解放区,有财政机构,能够承担机关报的出版和发行了。

1948年3月21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机关离开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前往华北解放区。

4月12日,毛泽东等到达河北阜平县。

随后,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等和中央机关去平山县西柏坡与刘少奇领导的中央工委会合。

毛泽东因打算去苏联,暂住在城南庄。

1948年5月9日,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管辖境地及人选的决定》。

该决定说:“为了更有利于革命战争向南发展和华北解放区集中力量进行生产节约、支前起见,特决定:……(一)晋冀鲁豫及晋察冀两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

(二)晋冀鲁豫及晋察冀中央局合并为华北中央局,以刘少奇兼华北中央局第一书记。

……(五)华北局成立后,中央委托华北局办理大党报。

”1946年5月15日,晋冀鲁豫中央局《人民日报》创刊日全体人员合影不久,毛泽东取消了去苏联的计划,于5月27日抵达西柏坡。

6月8日,刘少奇主持华北中央局会议讨论了办“大党报”的问题,决定将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和《晋察冀日报》合并。

合并后“大党报”的名称,是叫“华北日报”还是叫“人民日报”呢?决策者认为,原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名称甚好,没有地域限制,可以沿用,仍叫“人民日报”即可。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和《晋察冀日报》于6月14日宣告终刊。

这天,已有11年办报史的《晋察冀日报》发表了《终刊启事》。

在11年的战争岁月里,晋察冀日报有38人在战斗中牺牲,另有18人在工作岗位上殉职。

回想战斗历程,社长邓拓心情激动,挥笔写下终刊诗:毛椎十载写纵横,不尽边疆血火情。

故国当年危累卵,义旗直北控长城。

山林冈浦胡骑过,子弟刀环空巷迎。

战史编成三千页,仰看华岳共峥嵘。

《人民日报》在发展沿革中用过三个毛泽东字体报头。

他只好请人木刻制版,将毛泽东手书的集字做成由右向左的横幅报头,用在创刊号和随后的报纸上。

这个集字报头只用了一个半月。

6月间,毛泽东在延安题写了由左向右的横幅报头,由薄一波带到河北武安。

要创办华北《人民日报》了,毛泽东又一次亲笔题写报头。

对写得比较满意的字,毛泽东本人还在一旁作了圈点。

何燕凌从中进行了选取。

对选中的“人民日报”四字,有的放大一些,有的略作缩小,制成了一个横排的报头。

这在当时文字竖排的情况下,还是不多见的。

这样排列,与原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报头是一致的。

为了使报头更加舒展,何燕凌还除去了当时报头普遍采用的外包黑色线条框,使报头成为没有边框的开放形式。

新报头设计出来以后,薄一波是最早看到的领导之一。

他当即表示,这样很好!图为华北《人民日报》创刊号华北《人民日报》的报头就这样确定下来。

这回报社的设备条件也好多了,将毛泽东手书制成了铅版。

这个报头设计一直使用到今天。

毛泽东题写的“人民日报”报头真迹,当时由何燕凌本人保存——那时报社还没有设立档案室。

何燕凌生怕保管不好造成损失,对这份报头题字保存得特别精心。

定都北京之后,人民日报建立了档案室,何燕凌便将保存的所有毛泽东手迹交给了档案室。

6月初,他从里庄赶往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他回忆说:为了研究怎样办好《人民日报》,胡乔木将我招到了西柏坡。

当时我住在里庄,距离西柏坡有几十里路。

胡乔木告诉我应该怎么走,我是骑马到西柏坡去的。

到了那里,由胡乔木安排了住处。

胡乔木对我说,你现在办的《人民日报》在我们进了城以后,就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

今天找你来,是让你来认识认识我们党的领导人。

第二天上午,中央负责同志开会,我没有见到他们,中午的时候就被胡乔木引到餐厅。

这时,中央领导同志进门来了,第一个进来的是刘少奇副主席。

胡乔木向他介绍了我。

少奇同志问,你是哪个“山头”的?我说,我是太行山阳泉煤矿游击队的,我当这个游击队的指导员。

少奇同志又问,你怎么办起报纸来了?我说,1938年我就接受朱德总司令的任务,在太行山上办起了《胜利报》,一直办到现在的《人民日报》。

少奇同志笑了起来,说,这很好。

现在,你们的任务更大了,现在要准备办全国的报纸,要做很好的准备。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网站,作品与素材版权均归作者所有,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发邮件联系,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请发送到chengfengseo#gmail.com(#换成@)。

本文链接:https://www.jancle.com/post/377.html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