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客留学网 留学生活 布朗大学,美国人眼中的布朗大学

布朗大学,美国人眼中的布朗大学

布朗大学

是属于常春藤联盟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是美国八所著名常春藤盟校之一,是全美第七古老的大学,是世界著名的顶级私立研究型大学。布朗大学也是美国第一所可以接受任何宗教背景的学生入学的高校。1764年布朗大学创建,最初的名称叫做罗德岛学院后来才改名为布朗大学。布朗大学坐落在美国罗德岛州的首府普罗维登斯市。在这里四季分明,风景优美,学校的环境极好,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小动物出没。校园内的大部分建筑都历史悠久,从18世纪到20世纪的建筑都呈现了美国殖民地时期的乔治亚风格。和美国很多大学一样,布朗大学是开放型校园,没有明确的学校边界。布朗大学整个大学系统一共有6个图书馆,分别是小约翰洛克菲勒图书馆、科学图书馆、约翰海图书馆、奥威葛音乐图书馆、艺术幻灯片图书馆和人口研究图书馆。图书馆里的资料相当丰富,在全美109所服务于学术研究的大型 图书馆中排名第48位。

美国人眼中的布朗大学

文 | C君From Stoooges三士渡上周我们发布了一篇名为《我为什么在开学三周后从宾大退学》的文章,引发了不少关于心理健康的思考和讨论。

原文中的亚裔女孩的经历从侧面反映出了名校学业压力的繁重,也提醒许多人在追逐名校光环时,不要忽略了背后所需要的付出的代价。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名校都一定与压力和负担这样的字眼挂钩。

在常春藤八大中,也有一所特立独行的学校常常以“快乐”闻名,今天就让我们将视线聚焦在它的身上。

01 快乐常春藤坊间总是流传着布朗大学是“快乐常春藤”的说法,在一些媒体发布的“Top 20学生最快乐的学校”这样的榜单中,布朗也通常是唯一一所上榜的常春藤学校。

不久前,布朗大学的一次民意调查似乎证实了这个说法。

在一个名为“你幸福吗”的调查中,87.6%的本科生表示自己感到“有些幸福”或“非常幸福”。

“考虑所有因素,你有多幸福?” 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是幸福的,53.7%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些幸福”,33.9%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幸福”。

这项调查由开放式问题和1-5分制的选择题组成,结果完全是由学生的意见决定的。

这个结果并不令人意外,毕竟布朗大学是素来以自由和个性著称,学生开开心心的也没什么不对。

当然,这个由Brown自己做调查并统计出的结果,总有那么几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味道。

布朗大学的认知、语言和心理学教授Joachim Krueger对这个结果就不买账:他认为,人对幸福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这个调查的数据,如果把幸福感的等级分为1-5,那么大多数的学生都处在4的状态。

这只能说明“没什么明显的问题”,但“没什么问题”并不等于“一切都很好”,有的学生(对于回答自己很幸福这件事)可能会感到有压力,或者干脆否认自己不幸福。

不过总的来说,民意调查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在接受调查的那一刻感到幸福。

此项民意调查脱胎于一个名叫“世界价值观调查”的研究项目,这是一个自1981年开始研究公众价值取向及其变化,和其对社会和政治造成的影响的全球性研究项目。

除了《布朗每日先驱报》之外,《普林斯顿评论》(Princeton Review)“学生最幸福的学校”排行榜中也常年有布朗大学的身影。

2008年至2012年,布朗在这个榜单上没有掉出过前四。

在最新的2020年榜单中,布朗被排在了385所学校中的第13位。

看来布朗大学“快乐常春藤”的名号是由来已久,那么问题来了,这项调查中的幸福到底该如何定义,或者说,该怎么知道“幸福的学生”是不是真的幸福呢?什么是幸福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主任Martin Seligman认为,幸福源于三种不同的感受:感到乐观和满足,感知到自己与世界的互动,并感受到自己过上了有意义的生活。

布朗大学哲学教授Bernard Reginster则说,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幸福可以等同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well-being)。

在追求幸福和道德上的“美好生活”时,人的身心健康可能会受到损害,因为某人的成就或追求可能使他人受益,但代价是自己的身心健康,就像三周内从宾大退学的女孩Jenny Lu一样。

现代社会正以多种方式影响着人的幸福感,Reginster说,人与生俱来的特征限制了他们感受幸福的能力,比如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人体有时并没有发展到能适应当今世界的程度。

他解释道:“现代人的本能需求和古人并无不同,但如今的生活方式却要求我们抑制这些需求。

比如高热量食品在现代社会被认为非常不健康的,但实际上我们对高热量食品的渴望并没有改变。

在现代人抑制本能需求的同时,幸福感自然就下降了。

”同样来自布朗的心理学家Will Meek认为,在某些方面,幸福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中的价值观。

从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的角度来看,当人们可以在一种有效且健康的环境中尽可能地活出真实的自我时,会促进他们的幸福感。

多样化且包容的社会文化能进一步使人能够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生活,从而使人更幸福。

布朗的幸福在布朗读书无疑是幸福的。

上文提到,在《普林斯顿评论》的“学生最幸福的学校”榜单中,布朗大学常年名列前茅,甚至在2010年荣登榜首,这一切并不是空穴来风。

许多学生表示,开放的课程体系和充分的学术自由是学校获得第一名的主要原因。

在布朗,除了自己的专业课之外,没有“必修课”或者“通识教育课程”(通常,美国大学本科会要求学生在艺术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不同类别的课程中各修几门课程才能毕业,以获得基本而全面的社会常识。

通识教育在美国被视作大学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可以在2000多门课中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有权拒绝自己不喜欢的课程。

布朗也没有“专业”(major)这一说法,取而代之的是“方向”(concentration)。

对于学生感兴趣但是学校不提供的研究方向,学生可以根据现有的课程,自己设计出一套课程体系,得到部门认可后方可开始学习并以这个“独立方向”(Independent Concentration)毕业。

这种课程体系和设置使得学生在学术研究上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的兴趣探索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我认为幸福源于布朗给予学生的自由”,12届毕业生Anthony Urena表示,“布朗和其他的大学一样,但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会告诉你该如何度过大学四年”。

美中不足Kiera Peltz 毕业于布朗大学的政治科学和幸福研究方向,她的研究表明幸福既是一种感觉,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Peltz说,尽管学者们可以总结出让人感到幸福的宏观原因,但是具体到本科生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这就很难解释为什么调查中接近90%的学生都觉得幸福、为什么布朗大学被公认为一个令人快乐的地方。

Peltz认为,为了促进和理解学生的幸福,像布朗大学这样的学术机构,在构建学校环境和制定政策时,应将幸福感这一因素考虑在内。

这并不是说待在布朗不开心,或是布朗不好,而是这种开心的体验并非绝无仅有。

若要说开心,小而美的文理学院的学生通常也非常开心,师生之间和同辈之间有更紧密的关系和更团结的社区,而这种程度是人多且杂的综合大学很难达到的。

在布朗是不会有什么社交压力的,你可以选择做一个死宅,不参加趴体活动,就连宿舍里面、宿舍之间都没有“必须要搞好关系”的氛围。

不过这种“社交自由”的反面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松散,缺乏紧密而合一的精神。

如果自己不主动接触其他人,容易活成一座孤岛。

引起最多抱怨的还不是这些软性条件,而是实实在在差得不能忍的设施条件:陈旧的宿舍楼和难吃的食堂饭(还强制大一新生买Meal Plan)。

不止一次地有学生抱怨,“捐款都超过10亿了还造不起新的宿舍楼吗?”另外,这项调查本身也有不够严谨的地方,因为影响结果的潜在因素有很多。

例如,在用1-10来评估生活满意度的研究中,有人会受到天气影响,也许做调查时的阳光正好,他的满意度就会比其他时候高两个等级。

“我们生活在一个将个人幸福放在首位的国家……我的研究表明,幸福的许多组成部分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 Peltz说,“不快乐不是个人的失败,对于布朗社区和整个美国社会,如果人们能意识到他们的不幸有时并不是自己造成的,他们会变得更快乐。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网站,作品与素材版权均归作者所有,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发邮件联系,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请发送到chengfengseo#gmail.com(#换成@)。

本文链接:https://www.jancle.com/post/3371.html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