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客留学网 留学生活 龙的传说故事,龙在古代传说中的地位

龙的传说故事,龙在古代传说中的地位

龙在古代传说中的地位

《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后,取得了良好的口碑。

经改编后的电影故事主线有两条:其一是哪吒与命运斗争的剧情;其二则保留了陈塘关军民与东海龙族斗争的剧情。

龙族名义上是受命于天庭,负责看守作乱的妖兽。

实际上,它们本身也是被困于在炼狱之中的妖兽。

《礼记·礼运》中,龙就和鳞、凤、龟一起被称作四灵。

龙的历来有不同说法,从《左传》提到“豢龙氏”和“御龙氏”两个氏族来看,龙的原型很可能是扬子鳄、蜥蜴、蛇等水生动物。

先秦文献认为龙和水有关,《左传》称:“龙,水物也。

”东汉应劭也认为,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就是因为要避免水生动物的伤害。

既然龙是水物,那么它就有了降雨的本领,成为古人崇拜的重要神祗。

商代有种叫“珑”的玉,用于大旱求雨,上面即刻有龙形花纹。

《说文解字》解释道:“珑,祷旱玉。

龙文。

从玉从龙,龙亦声。

”殷墟甲骨卜辞中的“作龙于田”,是一种造龙求雨法:用泥士沙石等材料做一条龙在田里,藉此以求雨。

我们熟悉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里面的东海龙王也是负责降雨的,百姓就是为了祈雨才不断地上祭品。

西汉时期,我国有了求雨的完整记载,并首次提到了五方龙神。

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提到了“五龙招雨”法,具体如下:“春旱求雨…以甲乙日为大苍龙一,长八丈,居中央,为小龙七,各长四丈,于东方,皆东乡……夏求雨……以丙刃日为大赤龙一,长七丈,居中央,又为小龙六,各长三丈五尺,于南方,皆南乡……季夏……以戊己日为大黄龙一,长五丈,居中央,又为小龙四,各长二丈五尺,于南方,皆南乡……秋……以庚辛日为大白龙一,长九丈,居中央,为小龙八,各长四丈五尺,于西方,皆西乡……冬……以壬癸日为大黑龙一,长六丈,居中央,又为小龙五,各长三丈,于北方,皆北乡。

”《春秋繁露·求雨》里的大龙都是居中的,五方龙神并未和颜色一一对应。

直到东汉末年,经学家郑玄把五方和五色结合了起来,“五帝者, 东方青帝灵威扬, 南方赤帝赤熛怒, 中央黄帝含枢纽, 西方白帝白招拒, 北方黑帝汁光纪。

” 后来,这个理论也影响了龙神的颜色,形成了东方青龙、南方赤龙、中央黄龙、西方白龙、北方黑龙的固定说法。

为什么五方要各有一条龙来守护,而不是一条龙守护呢?这和我国古代“神灵不越界”传统观念有关。

“神灵不越界”其实源于现实中的先秦封建制,《礼记·王制》提到:“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按照这个理论体系,不但公、侯、伯、子、男、附庸有领地限制,就连天子(周王)也有限制。

这个理论体系也用在了神身上。

《王制》又云:“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就像天子和诸侯只能管理自己的封域,神衹也有他们自己的领地,不得越界。

我们所熟悉的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就是如此,除了有四海龙王这类大领地龙王,还有泾河龙王、碧波谭龙王、井龙王等形形色色的小领地龙王。

它们是庞大的存在。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龙族数量也是非常之多,每条龙捐出一片最硬的鳞片,就可以组成万鳞甲。

中国的龙起初是作为神而尊崇的,并没有“王”的头衔。

它们只是瑞兽,是神仙或帝王乘坐的坐骑。

龙王这个概念是佛教东传而产生的。

龙是中华固有概念,龙王则是佛经翻译首创。

佛经上说天上有无数龙王,专管兴云降雨,实际是水中蛇神那伽(Naga)。

那伽职责与中国龙相仿,形态又相似,故被佛经的翻译者译成了“龙”。

日本知名动画片《铠传:武士军团/魔神坛斗士》里的毒魔将那唖挫(Naaza)和《天空战记》里的龙王龙马原型其实都是印度的龙王那伽。

佛教中的“天”,梵文Deva,音译为“提婆”。

其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人之上的生命体,即“天神”。

二是指这些生命体生活的环境,佛教诸天。

佛教中的神和护法都生活在诸天之中。

这些护法当然也包括天龙八部中的龙众。

佛教早期经典《法华经》提到,龙众中有八大龙王,以它们为首。

八大龙王中有一龙王影响了中国的龙王文化,他就是海龙王娑伽罗龙王,为二十诸天之一。

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登场的八岁龙女是娑伽罗的第三王女“善女龙王”。

她被空海带到日本后,称之为清泷权现(青龙权现)。

龙宫同样也是佛教带来的,它指龙王在海中的居所,是龙王以神力所化的宫殿,为现世佛法隐没时龙王护持财宝、经卷之所在。

《大法炬陀罗尼经》提及:“大海水深八万四千又旬,其下乃有诸龙宫殿住所及阿修罗迦楼罗等宫殿住处。

”佛教“龙王”仅仅是中国化的词汇,并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但它逐步融入了中国文化。

中国的龙本是动物形,人形龙是佛教传入后而出现的。

敦煌壁画中的五头龙王为人身人面,头出五蛇,就是佛教传入的龙王。

唐代张说《梁四公记》中首次出现了人形龙王与人形龙女,并逐渐将他们的形象进行了本土化。

《许汉阳》海龙王诸龙女“杳如神仙”,《西游记》中有着一头黑长直秀发的龙女完全是中国女性的妆扮。

四海龙王的演变有个标志性事件,就是官方正式册封四海龙神为龙王。

盛唐是我国佛教的兴盛期,也是海运的兴起之始。

《旧唐书》提到天宝十年(751年)正月,唐玄宗封四海龙王为王,分别是东海广德王、南海广利王、西海广润王、北海广泽王。

东海龙王原型即佛教的娑竭罗龙王。

四海龙王又与五方中的对应方位颜色和本领相结合,就形成了《哪吒闹海》中的四海龙王形象。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龙王形像,多是龙首人身,显灵时才会现出龙形真身。

徐兢在明州定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东海龙王庙拜祭龙王时,也曾提到“神物出现,状如蜥蜴,实东海龙君也”(《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明代以来,四海龙王传说日渐成型,几部重要神话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都有四海龙族的故事。

龙的形象却从上古的正面形象变成了负面形象,地位不高,遭遇凄惨。

四海龙王的妹夫泾河龙王因下错雨被魏征砍头。

唐太宗未能阻止魏征梦中杀泾河龙王,后在梦中受到它的惊吓,于是引出派遣唐僧取经的故事。

蟠桃会上的菜,甚至有“龙肝和凤髓”。

第四十三回中,泾河龙王的儿子鼍龙占了河神的宫殿。

河神告到西海龙王处,龙王拒绝接收河神的状子,包庇外甥。

当孙悟空兴师问罪之时,龙王吓得慌忙跪下,“魂飞魄散”。

碧波潭万圣龙王则被孙悟空几乎灭门。

东海龙王家族悲惨的故事还不限于《西游记》,《封神演义》中三太子敖丙被哪吒抽筋。

《八仙过海》中七子花龙被八仙所灭。

如此看来,被唐僧骑的小白龙(本身是西海龙王三太子敖烈),最终修成正果成为八部天龙广利菩萨,算是结局良好的另类了。

《西游记》中西海龙王还向孙悟空解释“龙生九种,九种各别”,它妹妹生有九个儿子小黄龙,骊龙,青背龙,赤髯龙,徒劳龙,稳兽龙,敬仲龙,蜃龙,小鼍龙。

书上还提到了蟒龙、倚海龙、冷龙、火龙、蛟龙。

我们可以看到,龙族的血统并不纯。

早在《西游记》之前,大文豪李东阳《怀麓堂集》就提到了“龙生九子不成龙”的现象,九子分别为:老大囚牛、老二睚眦、老三嘲风、老四蒲牢、老五狻猊、老六赑屃、老七狴犴、老八负屃、老九螭吻。

为什么龙在明代小说里的地位这么低,有时还不佳呢?那是因为它们是作为兽类形象出现的。

《西游记》中五仙五虫,五虫蠃虫是人,鳞虫是水族(以龙为首),毛虫是走兽,羽虫是飞禽,昆虫是昆虫了。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曰:“鳞虫之精者曰龙。

”《西游记》里神仙地位高于五虫,作为鳞虫之首的龙自然要低于神仙一等了。

明代神话体系中,龙有无数种,这也是当时龙纹服饰在文学作品上的映射。

龙本是帝王的象征,《广雅·释诂一》提到“龙,君也”,《周礼》中的周王冕服已绣有龙形章纹。

明代又出现了一种蟒袍,作为皇帝对大臣的赐服。

蟒和龙外形几乎相差无几,只是龙的足是五爪,蟒为四爪。

赐服纹样最高级别为蟒,其次是飞鱼。

飞鱼头部似龙,两足四爪,带双翼,鱼尾;后又出现蟒形飞鱼,冠四足,无翼,仅尾部保留鱼尾的特征。

这些龙形动物长相如此接近,甚至到了连皇帝都分不清的地步。

嘉靖十六年,明世宗看见兵部尚书张瓒穿着“蟒袍”,就怒斥道:“尚书才二品,怎么能有资格穿蟒袍呢?”张瓒赶紧回答:“这是皇上钦赐我的飞鱼服,像蟒,但不是蟒。

”皇帝都分不清这么多“龙”,何况黎民百姓和民间文人,所以《封神演义》《西游记》里就出现了形形色色、地位不高的“龙”。

(澎湃新闻)。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网站,作品与素材版权均归作者所有,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发邮件联系,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请发送到chengfengseo#gmail.com(#换成@)。

本文链接:https://www.jancle.com/post/3107.html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