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客留学网 移民经验 西安事变时间,西安事变对张学良的影响

西安事变时间,西安事变对张学良的影响

西安事变时间

1931年9月18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所以说,九一八事变早一些。

西安事变对张学良的影响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了全民族统一抗日的局面,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历史。

近些年,在一些别有用心的“公知”的歪曲下,张扬二人不再是民族英雄,而是成了“千古罪人”。

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张杨二人行事草率,险些误了大事。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在西安事变发生前夕,时局之紧迫危急,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张杨二人如果不率先发动“兵谏”,蒋介石就会抢先发难,褫夺二人的职务,所以,张杨二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蒋介石对待异己势力,向来心狠手辣,会通过各种手段将其架空,甚至直接消灭,尤其是对张学良、冯玉祥这些足以抗衡自己的大军阀,更是无时无刻不想方设法将其铲除。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带着东北军辗转退入陕西,虽然失去了立身之本,但还是一头不容小觑的“瘦骆驼”,依旧是蒋介石心头不吐不快的肉中刺。

另外,杨虎城的西北军也向来跟蒋介石不对付,让老蒋时刻想着除之而后快。

所以,当红军长征后进入陕北,蒋介石好像看到了“一石三鸟”的绝好良机,不惜亲自抵达西安,召开西北“剿匪”工作会议,逼迫督促张杨二人,与红军“同归于尽”。

此时的张学良,已经跟红军交过几次手,遭遇了惨败,而且,张学良也非常敬佩红军的团结,当他得知红军长征中种种诸如“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草皮带”的事迹之后,简直敬佩到五体投地,不止一次在军事会议上当着所有军官的面,夸赞红军说:“他们吃这么多苦,竟然没人跑,一路走到这里,咱们谁有这个带兵本事?谁有,东北军你带!”基于此,张学良不仅不会真心打红军,而且还暗中不断接济红军。

蒋介石耳目众多,对此也有耳闻,所以,蒋介石也知道,如果强逼张杨二人,可能不会如愿,所以他心中就萌发了一个恶念:干脆剥夺二人的职务,彻底清除掉。

当时,蒋介石甚至把取代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人都带来了,就是他的心腹蒋鼎文和卫立煌,也是老蒋帐下的“五虎将”之二。

蒋介石甚至公开对张杨二人摊牌,给他们两个“出路”要他们选择:第一个,老老实实跟红军“死磕”,由中央军监督;第二个,东北军和西北军分别调往福建、安徽,陕西由中央军驻防。

蒋介石还指示蒋鼎文面见张学良,直截了当地要他交出兵权。

(图:蒋鼎文)对这种要求,张杨二人怎么可能答应?他们同时也知道,蒋介石要对他们动手了!蒋介石一同带到西安的还有一个重要的人,就是民国第一大报《大公报》的总编张季鸾,此人堪称蒋介石的“文杀手”、“布衣宰相”,他的一支笔,就可能在全国造成很大的舆论影响,是蒋介石“兵不血刃”实施自己阴谋诡计的最好帮凶。

就在西安事变爆发前的12月11日,蒋介石已经命令张季鸾准备发表一个“特大新闻”,以“剿匪不力、不听指挥”的罪名,剥夺张杨二人的职务,由蒋鼎文取代张学良统辖东北军,卫立煌取代杨虎城统辖西北军。

蒋介石的这种在舆论上“先发制人”的伎俩,杨虎城早在1933年就领教其厉害了,当时他还是陕西省主席,结果就是张季鸾的一支笔,把他从省主席的位置上拉了下来。

因此,对蒋介石的咄咄逼人,张杨二人知道,绝不能坐以待毙,因此,才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网站,作品与素材版权均归作者所有,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发邮件联系,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请发送到chengfengseo#gmail.com(#换成@)。

本文链接:https://www.jancle.com/post/2839.html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