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客留学网 留学生活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依照十二地支的月历次序,属午,又称午月。

端午,指五月的首个第五天,即农历五月初五。

中国古代的四个节日,中秋、春节、清明、端午,都以敬畏天地、尊敬自然为前提。

每个节日各有清晰的内涵和具体的指向。

中秋节是丰收节,是向月亮致敬。

中国人的天文历法有阳历、阴历和农历。

阳历是地球绕太阳运转的时间规律,阴历是月亮绕地球运转的时间规律,农历是阴阳合历。

阴历一年的12个月,按大小月计算有353天、354天、355天三种,比一回归年相差11天左右。

通过设置闰月的方式给予补充,形成“农历”。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颁行新历法,开始“置闰”。

汉代“中秋”,是秋分这一天,唐代后,确定为农历的八月十五。

春节是农历新年,是向太阳致敬。

古人在对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观测中,把一个回归年的“首日”锁定在“冬至”这一天,“冬至”是天文学概念中的“元旦”。

周朝的历法《周历》,把“冬至”所在的月定为“岁首正月”。

商朝的历法《殷历》农历十二月是“正月”。

秦朝的历法《颛顼历》农历十月是“正月”。

西汉立国后,承袭秦制,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的100年间(公元前206至前104年),均实行《颛顼历》。

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后,将农历一月确定为“岁首正月”,正月初一是新年首日。

清明节以风命名,清明风是东南风。

清明节是祈福节,也是环境保护节,礼敬先人,念祖追宗。

古人将四季不同方向的风分别命名,从冬至始,每隔45天转变一种风向,古称“八风”。

冬至到立春是东北风,称“条风”;立春到春分是东风,称“明庶风”;春分到立夏是东南风,称“清明风”;立夏到夏至是南风,称“景风”;夏至到立秋是西南风,称“凉风”;立秋到秋分是西风,称“阊阖风”;秋分到立冬是西北风,称“不周风”;立冬到冬至是北风,称“广莫风”。

清明风从东南吹来,大地气象景明,万物茂盛生长,“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古人对天地的观察细致入微。

端午节的“午”,在一天中对应11时至13时之间,是最热的时段,在一年中对应农历五月,是最热的季节。

农历五月有“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端午节正是处于这两个节气之间。

夏至,不是夏天到来,而是夏之极至,“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礼记·月令》),这一天,白天时间最长,是“阳极”。

中国哲学讲究辩证法,“阳极”之中藏着“阴变”。

这一天,阴气由地心开始上行,称“一阴”,“夏至一阴生,阴动而阳复于静也”(《周易正义》)。

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对农历五月的概括为“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荠、麦、亭历枯”。

“夏至一阴生”,荠菜、麦子、葶苈子等植物在五月枯黄。

进入农历五月,长江流域是梅雨季,雨多、溽热、潮湿,易产生霉变。

在黄河流域,害虫现身,北方最怕干旱,旱则百虫生。

今天许多地方的民俗中,仍延续着相关传统,如门前悬菖蒲、艾草,喝雄黄酒等。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网站,作品与素材版权均归作者所有,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发邮件联系,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请发送到chengfengseo#gmail.com(#换成@)。

本文链接:https://www.jancle.com/post/1966.html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