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客留学网 留学攻略 福建高考人数 福建高考真的有优势吗

福建高考人数 福建高考真的有优势吗

福建高考真的有优势吗

今年中考成绩出来以后,炒房利益团伙又和往年一样,忙不迭地指使着各种喉舌自媒体试图给人洗脑。

骗子们显然都经过培训,话术统一但每年也都紧跟时局变化。

而今年最大的不同就是民办初中100%摇号后的第一届学生参加中考,没了掐尖之后自然有大批优质生源回流公立校,民办初中考出来的顶尖高分数量大幅下降,跟以往的断层领先形成巨大反差。

于是诸如福州众多私立校、泉州实验中学等等,各地的老牌私立强校们不再像往年那样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优等生率有多高,高分考生有多少,其实过去这三年实行100%摇号以来,私立校的宣传重心已经转到平均分上。

虽然私立校现在的生源质量不如“牛小”划片的头部公立好,但今年中考各地私立强校们在平均分上的优势依然十分明显,可见初中才是关键,小学并没有多大差别。

限制私立校掐尖和扩大定向生,这是国家下决心推进教育公平化的两大绝招,既然要推进公平,就必定引来既得利益者的不满。

推行民办摇号比较容易,私立校们虽然不太乐意,但也只能乖乖执行,三年下来成效显著,并没有遇到任何阻力。

但要动“学区房”的蛋糕,牵涉面就大了不少,炒房团伙和相关利益方为谋私利总是上蹿下跳,妄图对抗社会进步的浪潮。

比如今年是提高定向生比例的第一年,新政才刚开始就有人气得跳脚,宣称就应该按全市排名高低入学,看起来他们说的是按分数公平,但事实上这些分数背后的教育资源分配公平吗?让延安中学的老师去城门中学上课,让泉州五中的老师和凌霄中学互换,他们会愿意吗?公办学校师资均衡分配,看起来也有城市在试行(比如北京),但现实中能否真正做到公平?只怕执行起来很难保证不打折扣。

不说难以做到的均衡分配师资,就连厦门岛内和泉州中心城区执行多年的多校划片都未能保障公平,厦门岛外和鲤城丰泽郊区名义是“区”却享受不到平等待遇,泉厦两地都把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弹丸之地,即使有定向生也没有那么公平。

如果是私立校,那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也能理直气壮说出理由,毕竟普通人享受国家义务教育,上学读书不花什么钱;而有钱人可以掏钱享受精英教育,私立校一年学费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都能交得起,人家付出巨款自然得买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更加讽刺的是,执行100%摇号三年以来,现在民办初中无法掐尖,反倒是一些头部公立开始掐尖(哪些学校这么干读者中肯定有人知道)。

这些学校会提前锁定片内小学一些尖子生进行寒暑期特训,给予校内资源倾斜以换取不去私立的承诺。

这样做固然可以培养出一些高分考生撑门面,但试问对于绝大部分孩子是否公平?同在一所学校里上课,哪个家长愿意这样被轻视?公办学校都是花纳税人的钱,每个学生理应平等接受教育,怎能有三六九等之别。

如何落实教育公平化,如何把定向生政策执行好,这是考验一座城市的执政良心。

接下来的两三年理应把优质普高定向生比例提高到70%以上(即使100%也无可厚非),按人数公平分配到每一所初中,并且逐步取消降分限制,只要校内排名靠前,考多少分都要收,那才是教育公平最坚实的一步。

请每座城市看看自己的出生率降到何等地步,再争一些高分考生有何意义?将来比的是哪座城市能延缓出生人口下降速度。

给年轻人减负,让人家肯生一胎比什么都好。

保障教育公平至少能让年轻人活得稍微轻松,再也不会有诈骗犯和收割机在耳边翁嗡嗡灌输焦虑。

其实多花点学费去“卷”可以理解,被人用套房子骗光家财,那可真是做人之耻。

此外,平时我们还经常看到有些人酸溜溜地诋毁定向生,说这些通过降分录取的孩子就算进了好高中学习也跟不上。

这种话我们隔着屏幕都觉得这些利益团伙酸得令人作呕,人家能进好高中自然比他们进不了的要好,哪怕中考低几十分又有何妨?高中就是新的开始,初中读很好高中跟不上的本就多如牛毛。

当然,定向生扩大也会让头部高中生源质量下降,不仅民办初中无法掐尖,就连头部高中也掐不了尖了。

正如至圣先师孔子主张教育应该有教无类,就算定向生让福州一中、泉州五中的高分考生人数、重点大学录取率等有所下降。

但与其凭着优质生源堆出成绩,不如让普通孩子提高更有意义,义务教育是为天下人谋永福。

除了中考之外,今年高考填志愿也很有意思,无论砖家们怎么怼,哪怕某大学教授亲自下场骂街,张雪峰建议的那些好就业的专业都排着队。

对于这种可笑之事,网友们纷纷留言,表示终于明白什么人不希望他们填平“信息差”。

至于新闻金融等高大上的专业,其实完全可以留给有钱有权有势家庭的孩子去填报,接地气、好就业的留给相信勤劳致富,愿意赚辛苦钱的普通学子可好。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网站,作品与素材版权均归作者所有,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发邮件联系,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请发送到chengfengseo#gmail.com(#换成@)。

本文链接:https://www.jancle.com/post/1931.html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