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客留学网 移民经验 高中语文说课稿,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8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8篇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8篇

1、《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

一、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

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

《烛之武退秦师》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编者希望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希望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 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1.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理解和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 赏析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把我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 教学中难点及确定依据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我把探讨语言艺术定为教学重难点。

(四) 教学内容重组、拓展、安排布置预习1.回忆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并结合书下注释、课后介绍了解《左传》。

2.了解本课历史背景。

a. 提供文言材料《重耳之亡》。

b. 了解“城濮之战”。

3.参看历史教材画出春秋时期的地图。

尤其标注出秦、晋、郑的方位。

二、说学法(一)学情分析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

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三、说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

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同时通过个性化语言以及动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来辅助教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烛之武要面对怎样的考验呢?那么就让我们一同展开当时的那幅历史画卷吧。

找同学来画一下春秋时期的区域地图。

现在如果你是郑国的臣子,正面临一场考验:晋国联合秦国来公攻打郑国,面对军事实力悬殊的情况,你有什么退兵的良策吗?(可以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大家想了这么多的办法,那个办法能奏效呢?所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郑国危难,谁顾全大局,挺身而出了呢?(二)讲授新课,分析鉴赏第一阶段:扫清文字障碍,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相关知识。

1、教师范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2、自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批注有疑问的内容。

3、组织讨论找出的疑难词句。

教师要顾及全体学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写)、动脑、动口,培养思考分析能力。

4、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实词:贰 军 师 子 是 鄙 远 陪 赐 朝夕 版 唯一词多义:若 说 辞 鄙 微 之词组: 以为 “所”字词组句式: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第二阶段:分析鉴赏设计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1、 秦晋为何出兵围郑?郑国所面临的局势如何?(讨论)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1) 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2) 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3)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4)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5)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

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以第三个问题为重点。

因为它是课文的难点,要集中突破。

并且可以拓展讨论:双方谈话有哪些语言艺术?(三)讨论总结,认识升华1、文章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请学生总结一下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

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

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

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

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

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⑵《左传》以叙事为主,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在本文中就有所体现。

请学生体会(讨论,提问)。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文章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

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

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

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五) 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2、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3、 预习《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是怎样得到樊於期首级的,当中有怎样的语言艺术。

(六)板书设计情节发展: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军撤离写作特点:详略得当 语言简洁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2、《鸿门宴》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

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

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

《鸿门宴》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编者希望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希望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1、 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 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3、 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

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二、说学法(一)学情分析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

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三、说教法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四、说教学过程(一) 翻译理解部分。

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

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

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典范的记传性文体,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

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

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二) 分析人物部分。

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点。

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

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

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又会有怎样的结局?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

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三)刻画方法部分。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

(四)课堂延伸部分我引用列宁的比喻——有时历史的发展就像一个人想要进入一大串房间中的一间,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对全文进行总结,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板书设计。

最上方两行分别横写标题“鸿门宴”和“司马迁”。

板书重心是项羽、刘邦的人物分析:上半部分左边横写“项羽”,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自矜功伐、为人不忍”,右边对应其形势的转化情况“主动”到“被动”;下半部分左边横写“刘邦”,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能屈能伸、狡诈果断”,右边对应“被动”到“主动”,各自用线相连,上下形成鲜明对比。

这个板书设计可以突出本文人物传记的特色和人物的鲜明性格及由此产生的形势逆转,是为教学重点的突出服务的。

3、《过秦论》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

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

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

《过秦论》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是必修三第十课。

编者在选取这些文章的时候,目的是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体会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

阅读着这些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

同时应当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 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 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 仁政的意义(设计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古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

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3、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设计依据:从学生文言知识薄弱的现状出发,与高考中文言知识比重比较大相结合,主要为学生阅读其它的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能力)二、说学法(一)学情分析从编者编书的意图来看,重在对文章的分析鉴赏。

但就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夯实基础应是首要任务。

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

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合了起来,给我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边缘艺术境界。

我们把司马迁的文章既可以当作历史著作来读,又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

读史,使我们在形象、具体的文学氛围里感受到了历史的苍凉与凄美;读文,又使我们在抽象、概括的历史王国里感受到了文学的严肃与深沉。

这种二元化的收获,不正是未来的教育趋势吗?所以,历史教学理应融入文学、哲学、美学等多元因素,使历史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使学生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三、说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

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同时通过个性化语言以及动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来辅助教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四、说教学过程(一)历史知识导入新课(课前请学生复习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请学生到黑板上画战国末期的形式地图,再请学生讲述秦灭六国的过程。

让学生思考秦何以灭掉六国?秦国国力的强大。

但是我们又知道,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短(16年)的王朝,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贾谊的《过秦论》,看看贾谊的见解。

(二) 第一步:翻译理解。

我设计两个环节。

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

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篇幅较长,并且有一字句不易理解,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完全读懂内容有一些困难。

这样的话,老师就要做好引导工作,把一些难点,或是出现词类活用比较多,局势比较特殊的句子,老师可以先给学生画出来,存疑,或是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解决。

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

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制”“亡”“遗”“利”等,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使动用法,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三) 第二步:梳理文章结构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之上,让学生纵观全文,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4)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全过程从孝公即位到子婴降汉止,长达154年。

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

对于上述问题,答案在袁文中基本都会找到,难度不大。

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列表的形式,可以从出身、才能、兵力、助手、武器等方面进行比较。

从而学会总结比较的阅读方法。

(五) 第四步:写作特色的探究1、 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叙事,又在叙事的基础上明理,你认为本文的叙事有何特点?他是如何在叙事的基础上做出论断的?明确:概括地说,本文善于叙事,精于论断。

这样脉络清晰,要点突出。

在写到秦的守势时,突出写了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之策。

概括而简明。

叙事是说理的基础,要写好说理文,还要依据事实立论;断,是从大量可辩驳的事实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2、 提问:贾谊是汉初最富辞彩的散文大家,而作为其代表作的《过秦论》,一定能体现贾谊作品的语言特色,从文章浩浩如江河,沛然而下的气势里,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本文大量的使用了对偶句、排比句,形成一种自然流畅、明快而又错落有致的的抒情节奏。

全文对偶排比处占2/3以上,却毫不给人堆砌之感。

五、作业布置1、背诵文章的第三段:(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提高记忆效率)2、熟读全文,理解文意,试着背诵文章的后两段。

(加强课后的复习和课前的预习,提高课堂效率,扎实文言知识)六、板书设计4、〈〈故都的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一、说教材(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五本书中,仅设有2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

必修一的第三个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必修2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

共有6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秋绿记》)〈故都的秋〉属于后者。

相对于老教材,所选散文篇章比例有所下降。

那么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课本所选经典篇章的学习,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现代散文不仅由白话代替了文言,而且由“代圣人立言”变为“表现自己”,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

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三)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2、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二、说学法(一)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他们对对于写景状物的散文并不陌生,读懂文章内容不是难事。

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对于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鉴赏,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对于文中精彩的语句,不妨做一些圈点批注,写下你的心得;对那些美妙的段落,要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第二、通过多媒体听读朗读,感受作品语言。

第三、深入研读文本,适时讨论,探究其情景相融的艺术手法,感受人文精神。

第四、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三、说教法贯彻“三主”教学思想,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

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丰富多彩的图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初步掌握欣赏散文的规律和原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1、朗读法。

在前两个诗歌单元养成的诵读习惯在本单元要加强巩固和发展,训练美读。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设疑、讨论法。

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如人名与图片的关系。

3、文字介绍,开阔视野,增进了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充分利用具体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

(2)学生回忆关于秋的诗文,由此导入新课。

(3)图片画面优美,形象直观,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2、整体感知 听朗读录音(1)诗歌单元养成的诵读习惯在本单元要加强巩固和发展,训练美读,学生可以跟读,提示学生注意语速、语调和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好的诵读、美读能将学生带入故都特有的意境之中。

(3)来自网上下载,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由控制,使用方便。

另一个设计思路是制成FLASH朗读课件,声音配以不断变换的画面,这样的效果可能会更加吸引学生,直观感受也更加强烈,但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因此我只使用了声音文件。

(4)显示思考题,节省时间,使学生在听读时有更强的针对性。

(王勃《滕王阁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鲜明的个性,选择了独特视角,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创作了一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

以上课文导入,尽量控制在5分钟之内。

3、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及有关课文意境画面。

进入教学第二步骤。

听完朗读之后,下面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整体感知作品。

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在领读、试读、自由读之后,可安排五幅秋景的重点读。

时间分配为18分钟。

读完以后,抓住“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提问:“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自然就把学生引入学法指导的第二个环节,即教学过程的第三个步骤:深入研读文本,适时讨论,走近大师,走进作品。

“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

屏幕显示:“客观实景、主观情感”。

最后,多媒体展示明确“五幅秋景图”: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日胜果。

以上为整体把握,4分钟时间。

5、然后,我设计三个问题,屏幕显示,让学生分组讨论。

我基本上安排15分钟的时间。

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与合作,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课前收集了解到的资料,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分组讨论之后,由组长概括发言,而后我作简要点评。

如: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情画意总关情。

对于同一轮明月,高兴的人写她,她在笑;忧郁的人写她,她在愁;怒不可遏的人写她,她简直就是一张气得苍白的脸,青筋暴跳、立目横眉。

是否合乎心境是选景的主要标准。

正所谓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会到许多悲苦和忧愁但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着一颗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态度和眼光观察故都的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美好的一面。

明确其人文精神。

因为老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会非常的压抑,难受,甚至会“在沉默中灭亡”。

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苦淡。

但字里行间却流露着对生命的追问。

1937年,抗战爆发,他毅然投入到战斗的洪流中,进行抗日宣传,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

50年代,郁达夫被国家追认为革命烈士。

由此,我们联想到,即便硬骨头鲁迅先生,在医学救国的理想受挫、弃医从文又陷入低谷之时,也曾躲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抄写古碑,暂时用种种方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

即使是有骨气,宁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也曾借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来表现自己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与彷徨。

但是,他们都不愧为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中华民族的脊梁,苦闷彷徨之后,他们依然昂起高贵的头颅,血沃中华,不仅以优美的文笔为文学殿堂增添了绚烂的篇章,更以滚滚热血,为后人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歌。

从这些真正文人的作品里,我们能汲取很多的做人与作文的营养。

对于【点评】在这里我就不作一一解说。

完成了以上三个步骤,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

下面再用3分钟布置拓展学习内容和安排结束语。

下面进入教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这个环节也就是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内容。

我先示范性地提出有关《故都的秋》拓展课外的研究性命题,比如:《故都的秋》的诗化表现。

文人眼中的秋。

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命题或自己另外命题研究学习。

在完成上面第四个步骤之后,就完成了整堂课。

我的结束语是这样的:同学们,今天在郁达夫先生展现的一个秋天的背景里,我们以朗读的方式,自主合作地去感悟,去揣摩,走进故都的秋,现在走出故都的秋,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接着在整体感知之后,显示五幅图景的概括性文字和三种情感的字幕。

进一步明确后,打出“客观实景”和“主观情感”字幕,分别放在五幅图景和三种情感的上面,形成概括性对比。

思维拓展,感受人文精神: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于你心有戚戚焉吗?1、此题在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发扬教学民主。

意见基本一致。

2、感受人文精神。

培养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通过教学此文,我感觉人文精神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课文里,就在师生们的共同品读活动中。

探究作业:1、《故都的秋》的画面美和音乐美。

2、郁达夫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任选其一。

作业布置依据:1、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兴趣,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力争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2、从课程论角度来看,学校教育既要重视显性课程,也不能忽略隐性课程,只有在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才能使学生在"潜移"中受到教育,在"默化"中发展个性。

开发和利用郁达夫人文资源,实际上是开设了一门隐性课程。

3、从当前教育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确立人生观、世界观的精神核心,素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郁达夫先生是革命烈士,杰出的爱国主义作家,尽管他生活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但在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勤俭品质、率真个性、文学特征等特征在当代依然有其生命力,正是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开发和利用郁达夫人文资源,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体现素质教育的特色。

板书设计:故都的秋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 交融,浑然一体。

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不但是学习散文的重要方法,也是欣赏散文的重要规律。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网站,作品与素材版权均归作者所有,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发邮件联系,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请发送到chengfengseo#gmail.com(#换成@)。

本文链接:https://www.jancle.com/post/4774.html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