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客留学网 学校大全 活动经验总结,日常活动的主要经验

活动经验总结,日常活动的主要经验

活动经验总结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按内容分,有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思想总结等,按时间分,有年度总结季度总结、月份总结等。人们常常对已做过工作进行回顾、分析,并提到理论高度,肯定已取得成绩,指出应汲取教训,以便今后做得更好

日常活动的主要经验

我常常会想,这个行业到底怎么了?未来还有希望么?我们应该需要一场什么样的团建?01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组织和人的变化从组织的角度,对团建的预期目标近15年其实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增进内部沟通,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提高职工的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然后对于团建安排的时间,十年前大多也都是安排在休息日,早出晚归。

在团建风格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十年前军事+感恩风格这些容易让人先参与强体力且神经紧绷消耗活动,最后搭配煽情渲染降解让大家哭一场的团建异常盛行,如今这些只停留在少数企业里面。

真正发生变化的,是人,是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边界感的定义越来越清晰了。

1、团建≠培训。

在以前,不少组织往往希望在团建里面融入更多培训的元素,以达到1+1>2的效果,这在十年前是很有效的,那时候受限于较低的经济和知识(确切地说那时很多做的是“鸡汤”)的水平,员工很开心,在活动中能收获到自己的情绪价值,休息日闲着也是闲着出去还不用花钱,但是如今却其实适得其反。

对员工来说,本质上,安排团建是公司给我的福利,而培训则是公司在对我提要求。

寓教于乐的核心是“乐”而不是“教”,这一点很多组织都没有意识到。

2、看似内容丰富,实质上抠搜团建=形式主义+逗我玩。

安排个爬山,来回交通得自理,吃个饭都扣扣搜搜,还要拉个横幅拍个照给公司宣传;安排个农家乐,菜得自己买,饭得自己做,火得自己烧;安排个周边两天一晚游,第一天下午才出发(省一顿中午饭),第二天上午就回来(或者中午自由安排,又省一顿中午饭),有的住宿还要AA;团建要统一服装,然后自费……3、休息日做团建=加班。

另外一方面工作日都很累,休息日只想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哪怕就是在家躺着都行。

还有,有的公司团建的时候总是喜欢在饭桌上搞一些“颜色”话题,更让人厌恶。

02今后怎么办 会好吗以人为本 拥抱变化团建的时间安排,通常不是HR可以决定的,这个是高层的决策,我们无法左右,但是从大量的案例数据来说,安排在休息日团建的效果目前的确会大打折扣,而且从成本来说,休息日的场地、用餐、住宿、交通、门票等都不占优势,员工不开心,活也没干好,得不偿失。

团建≠培训,这个是目前必须要有清晰认知的,可以寓教于乐,但是不能重“教”而轻“乐”。

一场完美的团建离不开的三要素:充足的预算、靠谱的策划执行团队、优质内容。

一、预算不少HR拿到的是做地铁的预算,任务是要做出能上天的团建效果。

如果不小心,选择的供应商还是个“二道贩子”,转手就包了一层出去给到执行公司,最终的效果可想而知,市场用实力证明给到甲方:便宜没好货。

如果预算不充足,哪些不能省?哪些能省?(一)、最大原则:在既定流程中,让员工掏钱的团建都不是好团建。

有多大脚,穿多大鞋子。

预算做不了两天的就做一天的,做不了一天的就做半天的,去不了远的就去近的。

总而言之:别让员工在规划流程中还得自己掏钱(哪怕AA)。

虽然费用上公司出大头,但是员工体验上就是:我花钱、出苦力给公司湊形象宣传的份子钱。

(二)、核心原则:吃住不能省,安全不能省。

预算不足可以砍统一服装,可以砍场地布置,可以砍供应商流程时长更换项目,但是不能为了项目进行而砍吃住和安全的费用,这个和团建的初衷(为了员工)是相背离的,让员工平安往返,尽可能吃住开心,这是最重要的。

我非常反对在团建过程中公司宣扬酒文化,喝酒属于自愿行为,领导挨个敬酒,这边互相比拼,看似热闹非凡一派祥和,实际,对于不爱酒不喝酒的人来说非常被动,体验差。

另外,万一有安全问题,谁来担责?是公司担责?还是员工自己承担?我遇到过好几次不听劝的宣扬酒文化的事故,最后闹得非常难看。

(1)劳动密集型、全员团队出行,预算有限的时候,餐单安排优先选择份量大、下饭的家常菜,花里胡哨的摆盘、昂贵的海鲜等都可取消,吃饱是首要;(2)管理层团队出行,可以留意当地带包厢的私房菜馆、本地菜馆。

如果是大巴车出行,除了安全保障车辆人员可以自驾,其余队员无关职位高低统一在指定地点集合,乘坐大巴车往返,无特殊情况,结束后禁止私自乘坐其他交通返回。

在我的理念中,最能体现一个组织的团队意识、时间意识、纪律意识的,就是团建出行是否能准时、统一、有序。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是租用旅行社的大巴,一定要反复强调:不是旅游团,不进店,司机需要清晰认识这点,至于其中的门道,懂的都懂。

另外到时候出发前给司机一包烟,比啥都管用(这就是人情世故)。

二、团队这里的团队主要有两部分:内部协调团队和外部供应商。

(一)内部团队。

组织团建活动,不管是工会组织还是HR组织,除了预算以外,最大的四个问题就是:时间紧、审批长、意见多、人手少。

有时候因为各种原因,领导挂着负责人的名号,但是实际干活通常都是基层牛马,通常要面临的实际的处境是“在座的都是我领导”,如果这个人平时在公司“吃不开”,就更难协调。

作为乙方,我深深体会到在这种风格下HR的难处,通常我遇到甲方在项目上“回复慢,要的急”的情况的话,我都会要求我的团队做好充足的两套方案准备,一套按照常规流程部署,一套按照满足立刻上马来部署,我们在去年执行的一次集团性活动,有接近20个公司参赛赛,就面临这种状况,直到比赛日前3天才定下来,从接受通知到执行只给我们3天时间,幸亏我们提前做了应急预案,最终非常完美完成了。

我建议对于需要跨部门、跨体系执行的活动,一定要拉上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进组协调,软磨硬泡也要。

比如如果是银行要趣味运动会,工会主席一定要拉上分管日常运营的副总一起去决策,效率会高很多,在很多单位,得到业务部门负责人的配合,事半功倍。

然后做集体类的职工活动,一定要有2套方案,A方案是按计划部署,B方案是应急上马。

在内部人员这块,有一两个“万金油”成员很重要,能够和各个部门打好交道,避免组委会和用人部门走向对立面。

内部组委会尽快组建,然后及时同步各项信息,如果要催某个领导反馈,一定要私下先与涉及部门领导安排的执行员工对接,别脑子一热什么都在群里@XXX。

(二)外部团队(供应商)目前团建行业的供应商非常多,整体来说有以下5类参与方:广告传媒公司、旅游公司、管理咨询公司、体育公司、其它。

目前行业也在往轻资产方向走,分工也比较明确,通常这些公司会分成两个方向。

1、具备从策划到落地执行一站式服务能力的公司这类公司目前市面上不多,核心点在于人力成本较高,道具等投入大,需要相对重资产运营,我们公司就属于这类型的。

好处就在于因为具备了一站式服务能力,所以从项目整体效果的角度而言会更具优势,而且因为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所以对于相对大型的项目上(活动预算在7万以上),成本上会具备优势。

2、只负责策划或者只负责执行的公司只负责策划的这类公司目前市面上很多,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公司,有的公司属于纯关系型公司,有的公司则会养少部分的策划人员负责方案的策划,通常来说,这些企业开始的业务是接企业的员工和客户福利起家(礼品、VIP客户活动、平面广告设计),然后逐步希望承接到团建活动。

通常而言,他们会做好初步沟通,然后交接给执行公司去执行,中间赚一部分差价。

有的策划公司做的方案会非常漂亮,尤其是广告传媒公司出身的公司,会把一些业内平淡无奇的项目包装的天花乱坠,我们在方案环节通常也会输给这类型的公司。

只负责执行的公司也不少,我们经常也会干这活,广告传媒公司的同行对接到客户需求后,让我们协助跟进方案的制作及降解,最终执行交给我们负责,我们赚个辛苦钱。

对于外部团队(供应商)的选择,我的建议是“眼见为实”。

1、去看现场。

不管是一站式服务的公司,还是策划为主的公司,去看现场始终是考核供应商水平的最好方式。

去现场看什么? 看场地布置的设计与场地整体是否协调,去看主背景后面是否压了足够的沙袋和绳索以确保安全,去话筒里面是否每一次活动都用全新的电池,去看主持人的热身暖场是否够嗨,去看比赛执行前后裁判团队的控场能力,去看比赛流程和项目设置是否动静结合、顺畅合理,去看医护团队是否足够敬业,去看就餐上菜的速度和效率。

所有的细节最终都会折射出供应商对活动整体的把控水平。

2、邀请执行团队到公司现场讲解方案。

请潜在供应商到公司讲解方案,从设计理念到活动整体执行的细节进行介绍,且要求讲解人就必须是本次活动的最终现场执行团队的核心人员,确保你看到的方案和执行的团队保持一致,避免脱节。

三、内容团建活动可选择的类型非常丰富,不同企业,不同时期,不同团队,不同预算都不一样,以下是一部分的建议。

他们适合于团队配合类的活动,比如以学习某项偏体育技能为特色的拓展活动:棒球、飞盘、皮划艇、龙舟……2、30人以内的高层管理。

他们合适可以清空现在,自我思考、自我重构类的活动,如果年龄不大在40-50岁之间,比如以体验某段孤独旅程的活动:青海湖骑行、新疆环喀纳斯徒步、沙漠徒步、崖降、桥降;如果年龄偏大在50岁以上,则合适禅学、手作木工、南疆文化之旅、研学等。

3、压力大的员工群体。

他们合适参加一些缓解焦虑的活动,比如钟声治愈、即兴表演、微电影创作与拍摄……(三)政府活动1、重办传统民俗体育活动。

融合现代元素,把当地传统民俗体育类赛事进行“复活”,激发民众热情,重温传统民俗。

比如我们协助佛山南海狮山策划执行的“抢花炮”活动。

03未来会是什么样文化+团建的未来会是怎么样的?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过往的13年,我持续在探索如何把组织的文化融入到我做的每一场活动中:文化+体育、文化+技能、文化+爱好……我们对经典的项目进行改良,融入更多互动的元素,比如我们把传统的双向拔河改为三向拔河,我们对拔河的场地进行了重新的布置,把拔河前后的拉拉队与运动员互动流程进行了重构,发现在银行体系的运动会作为压轴项目的效果直接拉满。

我们积极鼓励客户创办自己的运动文化月,比如“读一本书、学一项技能、爱一门体育”。

员工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强调个性化需求的时代,员工对于活动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

以往流于形式的团建将会逐步被淘汰,能够读懂企业,贴合员工的团建会受到重视而崛起。

我们坚定在路上,感谢大家的支持。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网站,作品与素材版权均归作者所有,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发邮件联系,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请发送到chengfengseo#gmail.com(#换成@)。

本文链接:https://www.jancle.com/post/4753.html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