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客留学网 移民经验 国事家事,把家事比喻成国事

国事家事,把家事比喻成国事

国事家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把家事比喻成国事

时间的脚步永不停歇,发展的旨归始终为民。

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新版医保药品目录新入选药品平均降价61.7%,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稳就业一揽子政策落地显效,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回望2023年的民生图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最醒目的标识,人民群众享便利、得实惠是最真切的注脚。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

辞旧迎新之际,习近平主席发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强调“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大家要共同努力,把这些事办好”。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赴回迁居民社区看变化,到受灾群众家中问冷暖,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察民情……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考察调研,对人民群众的事情总是看得真切、问得仔细。

着眼“社会节奏很快,大家都很忙碌,工作生活压力都很大”,提出“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拓展包容活跃的创新空间,创造便利舒适的生活条件”,新年贺词中的关切话语、谋划部署,触动无数人的心弦。

拳拳爱民之心、殷殷为民之情,诠释了“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为政信念,彰显着“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的价值理念。

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新时代以来,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从“厕所革命”到垃圾分类,攸关民生福祉的大事小情被列入党中央的重要议事日程,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老百姓的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不断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转化为持续加大的民生投入、不断强化的民生保障、完善优化的民生服务。

“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

”一项项“民生清单”,落实落细成千家万户的“幸福账单”,人民群众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不断得到回应和满足,彰显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气象和独特优势。

家国两相依,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

“是家事也是国事”的辩证论断,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国独有的政治理念、民生主张,也为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

要增进“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同理心,永葆“万家忧乐到心头”的为民情,以实绩实效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

在实践中,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客观地说,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问题,哪一项解决起来都不容易,哪一项涉及的人群都很多。

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要实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目标,党和国家一直在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久久为功,全社会也要一起参与、共同努力。

所有人满腔热忱地投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来,凝聚起的必是“人心齐,泰山移”的筑梦力量。

国事家事相连,党心民心共振。

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今年经济工作9项重点任务,“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居其一。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大家心情愉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中国式现代化就有了不竭动力,中国号巨轮必将行稳致远,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03日 04 版)。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网站,作品与素材版权均归作者所有,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发邮件联系,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请发送到chengfengseo#gmail.com(#换成@)。

本文链接:https://www.jancle.com/post/3087.html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