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客留学网 移民政策 七一座谈会 七一党员感言简短

七一座谈会 七一党员感言简短

七一党员感言简短

7月1日,是党的99岁生日,趁着这个日子,谈谈一个让自己敬仰与喜爱的角色,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者瞿恩。

瞿恩这个角色,并非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

但从他的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出许多早期共产主义者所具有的特质。

知识分子身份,海外留学经历,温文尔雅,心系劳苦大众,充满激情,对信仰坚定不移。

一方面,崇敬俄国诗人普希金、向往“为爱而活着”的瞿恩,焕发着革命者浪漫主义的色彩;另一方面,信仰“未来的中国,必然是劳苦大众的中国”的瞿恩,也同样拥有殉道者赤诚之心的壮怀激烈。

此外,瞿恩也和同时代舞台上的诸多人物一样,是国共第一次合作、东征陈炯明、北伐战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南昌起义、中央苏区反“围剿”与筹备长征等近代中国历史大事件下的见证与参与者。

尽管瞿恩斗争的对象,从帝国主义、北洋军阀,再到叛变革命的国民党反动派,但不变的是对初心的坚定,对理想的信仰。

某种意义上说,他就是那个向往真理、追求公平的群体中最真切的缩影,是那时寻觅救亡图存之道的青年人心中的白月光。

1“在这个地球上有个中国,中国有个广州,广州有个黄埔军校,黄埔军校里有个政治部,政治部里曾经有一名教官叫瞿恩”。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中国正处在时局大动荡和思想大解放的状态。

不同的政治势力与主张如走马观花般,引领着中国未卜的前途。

纷繁混乱的时局似乎在告诉着人们,现在中国所走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急切需要找到一个新的方向。

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列宁主义远涉重洋,从欧陆传播到战乱频仍的中国,给寻觅救亡图存之道的仁人志士一个全新的选择。

就像瞿恩自己所说,“我们了解了那么多的主义,最后得出什么结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挽救中国。

”于是,在先进中国人的引领下,作为舶来品的共产主义,起初并没有太多的不适应,很快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如果你是一个有志青年,那么你与共产主义的邂逅,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

走在上海或广州的街头,你会遇到共产党员在群众中鼓动人心的演说。

在图书馆的书架前,会翻阅到一本名为《共产党宣言》的小册子。

坐在明亮的教室中,看到所敬仰的老师讲述积贫积弱的俄国,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的沧桑巨变。

彼时黄埔的校园里,看清蒋介石的本来面目,选择信仰共产主义的学生军也不在少数。

无论是剧中的主角杨立青,还是真实历史中的徐向前、林彪、陈赓、左权,对于这些青年人来说,不仅追寻一份炽热的理想,也渴求理想在现实中的化身。

这份化身,是黄埔军校政治部的周恩来、李富春、恽代英、熊雄、萧楚女等优秀共产党员,引领着这群时代的弄潮儿,在日后革命的洗礼中,完成了对共产主义由自发到自觉的蜕变。

即使有的人,是在因缘际会的巧合中选择了共产主义信仰;有的人只是在新鲜感的驱使下,选择赌一把这来自莫斯科的新事物;也有的人,是怀揣对“赤旗的世界”、“庶民的胜利”那份向往,是对身边共产党员人格魅力的那份追随。

也许这份信仰源自不同的起点。

但更多的人,会在彻夜畅谈的思想碰撞中,在九死一生的革命实践里,廓清认知上的迷雾,拂去对未来的迷茫,看清中国革命的前途究竟在何方。

于是,在历史洪流的带动下,这份信仰又会殊途同归,让一步一步走来的人,为自己所坚持和奋斗的目标所感动。

2“我们的党像大海一样,你要相信她,大海有自我调节和净化的能力”。

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国共产党在诞生后一直受到共产国际的指导。

不仅是在思想路线中深受共产国际的影响,在组织建设中也受到明显的约束。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由弱小稚嫩走向独立自主的史诗。

关于党在早期的幼稚与不成熟,瞿恩的认识同样发人深省,“每个人对党的认识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年轻的共产党,也正是伴随其成员思想和理论认识的不断成熟,而走向坚强和正确”。

正因如此,作为一个纯粹的共产主义者瞿恩,在遇到党内错误的命令、安排时,把个人得失放在了组织利益之后。

无论在上海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在受到党内错误路线的冷落时,还是在主力进行长征转移后,抱着残躯坚守苏区打游击,也要依然执行党的决定。

无论如何,总有人要站出来去尝试,去做事情,乃至去牺牲。

好在历史前进的轨迹,终没有让瞿恩的期待变成失望。

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如过眼云烟,这些暂时的错误没有遮住这个党前进的航标,也没有让其迷失掉方向。

在这不成熟到成熟的跨越中,既有充满热情的探索,也有众声喧哗的争吵,更有大浪淘沙的淬炼。

遵义会议的关键抉择,中国共产党在觉醒和独立中重获新生。

3“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理想。

一种,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纵然牺牲了我的生命。

”似乎从某个时候开始,理想和信仰,开始远离现实生活,让人敬畏有加,却不再让人有亲近感。

也是这个缘故,使瞿恩这个角色并不讨一些观众的喜欢,因为太过理想主义,太过不食烟火。

“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很难有贴近现实之感。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仿佛理想主义者,就是完全等于乌托邦的幻想和堂吉诃德式的脱离现实。

但真正的有理想者,从不止步空谈;真正的有信仰者,也从来都是脚踏实地。

我们可以从瞿恩的身上,看到对理想的坚定,对革命的忠诚,对死亡的无畏,对儿子的牵挂,那是理想主义者饱含深情的样子,这也是我们所应该向往的样子。

有人说瞿恩的原型,是瞿秋白与周恩来的结合。

倒不如说,瞿恩是一个符号。

我依然记得瞿恩在行刑前,那番感人至深的话语。

剧中随之响起的悠扬的《国际歌》,让瞿恩的人物形象融汇成一个鲜明且立体的符号。

这个符号,由高擎火炬前行的先驱和千千万万跟随灯火前进的人们组成。

即使前方的引领者失去生命倒下,还会有新的人从失败的瓦砾中站起来,继续朝光明与希望的方向前进。

而这个符号的名字,叫做共产党人。

4纪伯伦在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里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99年前,在上海法租界的望志路106号,在嘉兴南湖的红船中,以及后来为理想信念前赴后继的中国人,到底是出于什么,才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不是私利,不是血缘,不是功名,而是理想,挽救中国的理想,追求公平的理想。

这种理想不囿于自己所处的阶级,不禁锢在知识的象牙塔,而是实实在在地与中国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幸福相结合。

中国革命的历程,艰难且幸运。

正是有瞿恩这些人,在那样遥遥无期的等待中高擎火把,给后来人照出了一条走向光明的道路。

这些有信仰的革命者,永远年轻。

最后,让我们回归《共产党宣言》,去传承那属于一代又一代属于共产党人的信仰和真诚。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他们公开宣布: 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谢菲尔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经济学(Economics) 硕士,东北林业大学第九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学员。

本文原载于枣庄日报全媒体,原标题为《有信仰者永远年轻》。

监制:皮钧终审:蔺玉红审校:陈敏 刘晓责编:申西。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网站,作品与素材版权均归作者所有,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发邮件联系,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请发送到chengfengseo#gmail.com(#换成@)。

本文链接:https://www.jancle.com/post/2351.html

TAG: